邮票收藏
集邮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生肖邮票 >

沦陷后期邮票的囤积

来源:收藏 发布于 2024-11-23 阅读
      沦陷后期,上海和其他地方一样,物价上涨,投机倒把之风 盛行3人们为求保值,也多购买物资储存,集邮家们自亦不能例 外。而他们当中的少数多财善贾者,则将邮票视为“筹码”从事 于囤积。上海米高美舞厅的大股东蒋锦松,即为当时邮票囤积大户之 ―。抗日战争胜利初期,他还囤有纽约版(孙中山像邮票)近万 套,港版航空票、欠资票及港版烈士票近万套,上海“暂售”票 1000套,“暂售”加盖国币则有5万套……类似这样的邮票囤积 大户,在当时的上海很有几人,如王振家、陈海忠等,后都获利 丰厚。

      随着抗战胜利的来临,国内各地邮市一度兴旺。那些经营邮 票出口的出口商,也十分活跃,成百上千套的纪念邮票出口到国 外,从而启动了纪念邮票和成套普通票的大宗交易。原来的一些 囤户时来运转。于是在一些大城市除了集邮家与邮商之间的常规 生意之外,大宗交易也形成了一定的气候。

     最初作为“筹码”出现的邮票为“庆祝胜利”和“蒋寿”两 组纪念邮票,还有7枚1组的“暂售”加盖“国币”改值普通邮 票。后来,其他纪念邮票陆续发行,像“国民大会”、“还都”、 “教师节”、“台湾光复”等等,也都成了 “筹码”,被用来大宗交 易,或是出口,或是囤积。但是很快有一件事,给邮票囤积者一个很大的打击。

     1947年3月,为国家邮政开办50周年,交通部邮政总局在 美国订印了纪念邮票1组,全套5枚,计划在当年发行。为了防 止发售时邮局窗口拥挤,各地邮局特办理预订,并限定每人或每 ―团体至少预定10套,最多为1000套。预订期限为1947年7月 15日到8月20日。这批邮票总数为4000万枚<簡万套〉,于1947年9月中旬 全部由美国运抵上海。但由于外汇短缺,行政院拒绝签发许可="" 证,使得这批邮票一直压在海关关栈,不能提取。经过一连串的="" 纠缠交涉到12月中旬才办完进口手续。12月16日正式出售时,="" 平信邮资已由年初的500元调到2000元,上涨了="" 4倍。这组印="" 得满精致的纪念票马上成了低面值,根本派不上用场,自然而然邮票,即近1000种。同时解放区的邮票,也从不同渠道流人邮="" 市。中华邮政发行的邮票,版别多,加盖形式复杂,正符合了传="" 统集邮的钻研需要。不少有识之士从事研究,成果显著,使得民="" 国后期近代邮票,加盖“国币”、“金圆”和“银圆”邮票的知名" 度,在国际上受到关注。有不少外国集邮家对这类邮票的搜集和="" 研究也是大有兴趣。美国的威廉斯就是其中之一。他还出版了几" 本专著,发表了他对民国后期“国币”与“金、银圆”票的研究"

    “东北地方加盖”票虽然出现了数千种,被视为身分不明, 但在国外的搜集者要比国内踊跃,而且还出版专门目录。
各种邮刊的大量出版,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。据不完全统 计,大大小小的邮学刊物出版有数十种。其中立论严谨、资料翔 实的在十种以上。有些文章实用价值高,具有极大的参考性,时 至今日仍为人们所珍视。曾有人将这些刊物和文章加以整理,复 印出版。
不只是对邮品方面微观式的研究,有些涉及集邮理论方面的 课题,在这时也有所出现。例如:黄维在《近代邮刊》上撰写 《关于国邮命名的检讨》,并开展一场群众性的讨论,就是中国第 一篇系统论述中国邮票票名及集邮名词规范化问题的文章。它虽 然在这方面开了先河,可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也只能是到此 为止,不可能有像今日这样大的突破。

     孙君毅在《新光邮票杂志》上发表《邮政法诠讨》,是中国 第一篇从法律角度论述邮政法的文章。说明从那时起,集邮人士 对集邮宏观上的研讨,已经有所启动。
另外,邮政当局对集邮的倡导,也是不应忽视的。无论是各 主要邮区邮政管理局广设集邮台,还是举办邮票展览会,无疑都 是对集邮活动的大促动。售票窗口和集邮柜台,都是照面值出售 邮票,更是给集邮人士莫大的方便。





邮票收藏



标签:
更多
    • 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  电话:15210093958 (微信同号)
    • 2586199133(微信号)
    • 信息产业部备案: 京ICP备18017063号-5
    • 版权所有:百分邮票收藏网 2003-2019
    • 声明:网登载内容来自报纸、网络、新闻等等,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,投资须谨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