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 电话:15210093958 (微信同号)
- 2586199133(微信号)
- 信息产业部备案: 京ICP备18017063号-5
- 版权所有:百分邮票收藏网 2003-2019
- 声明:网登载内容来自报纸、网络、新闻等等,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,投资须谨慎。
【图案面值】
(3-1)T 团圆 80分 1290万枚
(3-2)T 赏月 80分 1280万枚
(3-3)T 月为媒 200分 1180万枚
邮票介绍:
中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。“中秋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周礼》。到魏晋时,有“谕尚书镇牛淆,中秋夕,与左右微服泛江”的记载。至唐朝初年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。魏晋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。中秋节于宋朝始盛行,至明清时,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,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,要明亮,所以又叫做“月夕”、“八月节”。中秋前夕,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,取人月双圆的意义。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,月饼是圆形的,也象征团圆,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。八月十五又叫“团圆节”。
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。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“秋暮夕月”的习俗。夕月,即祭拜月神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。在唐代,中秋赏月、玩月颇为盛行。南宋,民间以月饼相赠,取团圆之义。晚上,有赏月、游湖等活动。明清以来,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;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。如香港的舞火龙、安徽的堆宝塔、广州的树中秋、晋江的烧塔仔、苏州石湖看串月、傣族的拜月、苗族的跳月、侗族的偷月亮菜、高山族的托球舞等。中秋节的习俗很多,形式也各不相同,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旧时的祭月拜月活动已逐渐为人们的赏月游乐所代替。我国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吟咏中秋明月的诗篇。其中大多数都充满了对天意人事“圆满”的追求和对家人、亲友的怀念。至如今设宴赏月仍很盛行,每当中秋月亮升起,家家户户于露天设案,将月饼、石榴、葡萄、枣子等瓜果摆供其上,全家人围桌而坐,边吃边谈,共赏明月。人们把酒问月,庆贺美好的生活,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,和家人“千里共婵娟”。
2002年9月21日,为了迎接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“中秋节”的到来,国家邮政局发行了《中秋节》特种邮票,全套3枚。
(3-1)为“团圆”。画面表现了一家老小品尝月饼、饮酒玩乐、喜庆团圆的场面。
合家团圆,是我国人民古往今来的斯盼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载:“八月十五祭月,其饼必圆。”又说:“其有妇归家者,是日必返夫家,曰团圆节也。”中秋之夜,我国许多地区有烙“团圆”的习俗,即烙一种象征团圆、类似月饼的小饼子。以白糖、芝麻、桂花和蔬菜等做馅,外压月亮、桂树、白免等图案。祭月之后,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,每人一块,如有人不在家也为其留下一份,表示合家团圆。
(3-2)为“赏月”。画面表现了在瓜果飘香的庭院,人们仰望那同一轮明月的情景。
中秋之夜,皓月当空,正所谓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。中秋赏月,最早见于魏晋,唐宋以后更盛,在《开元遗事》中便记录下唐明皇与杨贵妃饮酒赏月的活动。欧阳詹在《长安玩月诗》序中也说:“八月中秋,季始孟终,十五于夜,又月之中。稽之大道,则寒暑匀,取之月数,则蟾魄圆”。相延至今,全国各地赏月游乐方式随民风而各异,但其实质是一样的。
(3-3)为“月为媒”。画面表现了清流潺潺的小溪旁,一对情意缠绵的恋人互赠香袋的情景。
我国民间素以月亮为太阴,主女性婚育,故常称媒人为“月下老人”。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婚恋、生育的民俗活动,如贵州农村的“偷瓜送子”、浙江一带的“照月得子”、广东东莞地区的“乞月为媒”、台湾地区的“偷菜求郎”等。月为媒,天作证;海誓山盟,地老天荒。
本套邮票继“春节”、“端午节”之后的第3套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系列邮票,采用传统民间木刻与年画艺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,表现了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活动,体现民间节日欢乐、吉祥的气氛。